星期五, 十月 27, 2006

报章报道课题二、老师体罚学生 Topic 2: The use of capital punishment by teachers

Ok. It's now 3am and I'm really fatigued. Brain dead. I had to stop to make myself a cup of coffee and I took a little walk to clear my head. So what if I blog all these materials for them? They wouldn't even read it! How many will, 3? In a desperate act of procrastination I took out a nail cutter and started cutting my nails.... Ok, Ben, please get back to work.

The next topic is about teachers, teaching in a very difficult environment. They resort to inappropriate ways to punish their students. Discuss!!!

老师令学生掌掴学生合约遭终止

  介民小学命令学生掌掴忘记带作业的学生的科学教师,已于上星期六(15日)起遭教育部终止合约。教育部昨天发表文告说,教育部与介民小学针对该起事件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发现该名男教师确实多次使用不妥当的方式处罚学生。教育部因此决定从上个星期六起,终止这名男教师的合约。

  这起老师命令学生掌掴学生的事件,发生在今年3月31日。当时,介民小学的该名科学教师在发现班上14名学生忘记带作业后,愤怒地命令班上的几名学生掌掴忘记带作业的学生,以示惩罚。多名家长对该名教师的举动表示震惊,觉得这样的处罚方式有欠妥当,并向校方投诉,要求校方进行调查。校方就此事警告该名男教师,并对他进行辅导后,男教师也已写信给有关家长道歉。据了解,遭教育部终止合约的男教师,原本还准备到国立教育学院念书。事发时,他在介民小学任教了7个月,负责的科目包括科学、体育和社会学科。

After reading this article, how do you feel?

As usual, we listen to what the students have to say. I must say I am really impressed with some of the comments.

The first student thinks that all parties involved are guilty. Read how he argues his case:

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自我检讨
● 林杰超

我是一名在籍的中学生。对于贵报所刊登的这则报道,我想借此机
会发表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那些时常向校长或者有关当局投诉的家长
应该要自我检讨。

投诉一名教师,不但会影响该教师的心情,也会降低全体老师教书
的士气。试想,这名教师被校长“盘问”后,他的心情是多么不好;到
了课室,他就向学生发牢骚,在那儿“诉苦”,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
士气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该名教师到了办公室,又再和同事哭诉;而他
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朋友交头接耳。

这事件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在议论纷
纷,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事情了。这样以来,一个本来牵涉两个人的
事件现在演变成一个具有连锁效果的大事,闹到满城风雨,你说,这名
教师的脸要往哪搁?

我十分赞同教师和家长们时常沟通,促进彼此的了解。这样以来,
教师在执行处罚时就不会引起家长们的不满,让他们心服口服。

不过,我认为教师那方面也有必要改变他们对教书的概念。我认为
教师们无法受到家长及学生们的尊敬,是因为一些害群之马所造成的。
教育是个百年树人的使命。但是,有的教师投身教育界却是想混饭吃而
已。这些老师,在我的眼里,是最要不得的。他们怎么可以把如此重要
的使命当儿戏呢?除非这些坏份子能早日离开,否则我国教师很难再受
到以往的敬爱。

我最后要提出的是,教师们有必要改变他们的的教学方式。有许多
教师依旧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进行教育的方法根本不能引
起莘莘学子的兴趣,还使得课程十分乏味。万世师表孔子在教导门生时
已经使用诱导的方式了,我们的教师为什么还是这么“落后”呢?

现在资讯科技发达,学生们要得到有关方面的知识,弹指间就可获
得。加上许多家长都为孩子聘请补习老师,在家里和他们复习作业。许
多学生都不禁自问:我们在学校还需要老师干什么?

老师不受尊敬,不是家长学生单反面造成的,而是双方面渐渐引起
的。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有必要改变自己,自我检讨。希望
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许多因为家长教师及学生互相合作而擦出火花
的成功例子!

This second student is more direct. Why should a teacher garner any respect from the students if he/she treats the students with such indifference?

教师不礼貌,学生不尊敬
● Kwun Tsun

  本人是一名在籍中学生,对贵报热门话题深感兴趣。本人认为,学校是培养我们个人道德的地方,也是我们吸收知识的海洋。所以,在学校里,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就是知识的海洋,而学生,则是海洋里的一条小鱼,在海洋里不停地探索,寻找新的知识。教师是我们学生的典范。许多人认为,老师做的,都是对的。这不一定。有些教师以为自己是学生的长辈,有权力批评他们,便不顾学生的感受,不停的骂,不停的罚。这样做,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态度速转恶劣,并对学校生活产生反感,甚至开始逃学。

  教师,知识的海洋,应该为学生着想,不该毫无人性地责骂他们。有些老师说,因为学生对他们不敬,他们才狠心地处罚他们。但他们有没有冷静地想想,自己到底值得尊敬吗?有些老师,口口声声说学生骂脏话,可是自己,又何曾不是一样呢?有些老师,投诉学生不听课,但他们有没有检讨自己的教书方法呢?教师们时常要学生尊敬他们,但却坚持无礼地对待学生,不顾他们的感受,那么,学生又怎能逼自己去尊敬他们呢?

  贵报提到,有一名老师用口红涂在学生的脸上。这样,并不是惩罚,而是自尊的污辱。试想自己脸上被涂得像 “花面猫” 一样,站在同学面前,眼看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禁哈哈大笑,那是多么大的耻辱。其实,本人赞成老师惩罚学生,但是,这一定要顾虑道学生的尊严,以及他们的自尊。要是老师不懂得尊敬学生,那样便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而学生,也无必尊敬他们了。虽然尊师重道,是我们华族的美德,但是要强迫自己去尊敬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却是不可能的。

However, a lot of people beg to differ. They point out that nowadays students are so hard to teach, because they (you) are simply spoilt brats! They think that teachers simply do not have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to teach, with students who persistly don't hand in work, call teachers by their names (you know who you are) and teachers need to be able to punish these students. Do you agree? Read on!

老师与家长如何应付捣蛋学生?
● 何文欣 张颂景

  不做功课、不专心听课、丢纸、没礼貌、打岔、扰乱同学的情绪
……面对爱捣蛋的学生,老师如何是好?

  飞跃家庭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王奇伟辅导过顽劣与被处罚的学生
,他接受本报访问,谈老师在这方面可采取的对策,以及家长可扮演
的角色。

老师方面

  学生顽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力。有些学生一开始就给老师
添麻烦,这使得老师无法客观面对学生。

  其实,老师应尽量注意学生不调皮的时候,并加以赞扬,说“你
今天很细心听课”等鼓励的话。学生得到全班同学的注意,也会对自
己的良好行为感到骄傲。

  以“非一般”的方法处罚学生并不被鼓励,虽然对自信心强的学
生应不会构成心理障碍,但对于较不自信的孩子可能造成影响,降低
他们的自我评价。

  如果老师已到了“看见学生就想大骂他一顿”的地步,应该设法
找同事或其他人谈这件事。老师也应自我检讨,问自己能承受多大的
压力。

  对于顽劣不听劝告、无法定下心听课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到其他
同学,老师可安排捣蛋的学生在课室的一个角落反省,或在放学后,
和学生单独交谈。

  不过,老师应避免这个局面出面:师生交谈,老师问学生为何捣
蛋,学生无礼回答“因为你的课很闷”,导致老师的情绪再波动,最
后发脾气骂孩子。这会使学生更加不喜欢老师。

  若学生的态度每况愈下,老师应该同校方与学校的辅导员,一起
商量对策。

  老师应该知道,如果他和学生之间出现问题,并不代表他的办事
能力很低。这种消极的念头反而会造成心理障碍,恶性循环,真正影
响老师的表现。

  老师可回顾过去的教书日子,从美好的回忆中得到启发,再问自
己应如何妥善处理问题。

家长方面

  如果孩子回家后向父母报告老师的不是,家长不应该一开口就激
动地和孩子一起骂老师,或一口咬定是孩子的错。

  相反的,如果孩子投诉,家长可问孩子老师为何会处罚他。如果
孩子直说是老师不好,家长可向孩子了解他本身在学校的行为。孩子
或许会以为父母站在老师那一边,家长于是就应让孩子抒发心情,聆
听他的苦恼。

  如果老师亲自找家长讨论学生的事,家长不应该反过来教训老师
说,“这是你的工作!”。这会增加老师的压力,在逼迫下,老师更
可能想出“另类”的惩罚。

  此外,家长应该确定孩子的行为是否检点,而不是认为老师是故
意刁难,讥讽家长不是好父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interesting, especially this classic line:今日的学生是“四不得”学生: 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动不得。310,你们同意吗?With such students, how should teachers teach?!?!


“四不得”学生
● 小胡

  近来经常有家长因为不满老师处罚学生的方式而频频向报馆投诉
,对此我想发表一下看法。

  首先,老师用口红涂抹在学生的脸上或让学生掌掴别的学生,这
种惩罚方式是不对的。但是,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老师是因为关心
学生而迫于无策才这样做的,就像家长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反过来,这些家长为什么不问问自己,老师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
来处罚自己的孩子?从老师需要这样处罚学生,就可想而知孩子在校
的表现了。老师不会处罚那些上课遵守纪律、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吧?

  其次,家长希望老师用合适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在此,我要向好
心的家长们呼吁一下,如果你们有什么良策,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共同
商讨,不要动不动就投诉。也希望教育部迅速推出一些指导原则让老
师们参考,以免老师们整天为这种事情烦恼而不能顾好教学工作。

  现在的学生,可以用四个“不得”来形容他们:打不得、骂不得
、说不得、动不得。

  老师用木尺来体罚学生是否恰当,视打的轻重而定,若打得学生
不能提笔写字就太过分;若不重却能起告诫作用,有何不可?我想问
问家长,难道你们没有用过这种方式来教导犯错的孩子吗?其余“三
不得”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我国缺少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家长因为一丁点不满就去
投诉老师,试问还有谁愿意投身教育界?家长不满老师就向报馆投诉
,难道没有比这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如果老师知错不改,我赞成这种
做法,可是一次商讨的机会都不给就去投诉,恰当吗?家长们,你们
可想过,这给老师带来多大的打击?请给老师留点尊严吧!如果孩子
一不满你的教导方式就去投诉你,你有何感想?

These are letters posted by foreigners. They reminisce about their schooling experience back in their home country and express indignance at how our teachers are treated here in Singapore.

This Chinese engineer explains that in China, parents never complain about teachers. There are already so few teacher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more dignity.

一读者:从未见过中国家长投诉老师
● 何文欣 张颂景

  《联合早报》的一名年轻读者以电邮的方式“为老师喊冤”。

  这名只愿透露自己叫小胡的读者,来自中国,目前仍在南洋理工
大学念书。虽然并非本地人,他对本地老师所面对的种种压力,有相
当深的感触。

  现年24岁,已在新加坡居住了5年的小胡说,在中国,他根本就
没碰过这类家长向报章投诉老师的事情;大家对老师都非常尊敬。不
过,在本地,他却不见老师们得到应有的尊敬。

  小胡说,介民和尚育小学的两名教师所使用的惩罚方式固然不对
,不过,出发点却是好的。

  “老师是因为关心自己的学生才迫于无奈,就像家长爱护自己的
孩子。反过来,这些家长为什么不问问自己,为什么老师会用这种方
式来处罚自己的孩子?这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

  小胡还说,许多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用适合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他
认为,如果家长们真有什么良策,不妨说出来与老师们共同商讨。

  “怎样的处罚方式才算是合理的,定义到底在哪里?如果家长能
与老师分享他们认为是合理的处罚方法,那不是更好吗?”

  小胡觉得,尽管老师们在教学上花尽心思,可是,付出了很多却
得不到回报。

  “教育部缺乏老师,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家长因一点点对老师的
不满就去投诉他们,还有人会投身于教育界吗?家长不满老师就向报
馆投诉……家长想过这给老师带来的打击有多大吗?请给老师们一点
点尊严吧!”

This Malaysian writes about how as a student back in Malacca, she was often caned, hit on the hand by the teacher. But...But, now when she looks back she really appreciates being punished by the teacher! The punishments have moulded her into who she is today and she's grateful for that. Hmm, I think I should use some of the methods so that one day you guys will, with hindsight, recall with nostalgia how before you were caned by me, your rubbed 万金油、驱风油 etc......

我也曾被老师罚过
● 严丽珍

  我们这些大人,也曾当过学生,有多少人能够理直气壮地说,不曾被老师处罚过?我自认是个品行良好的学生,但仍曾被老师处罚过,主要是小学时代。

  小时候,我住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某个乡村。由于家中兄长弟妹众多,身为长女的我,必须帮忙料理琐碎家务,故此,经常忘了听写、测验、考试为何物。

  当时,各科老师要求都非常严格,不论听写、测验或考试,只要考不及格者都得被罚,方式包括留堂、罚站与用藤条打掌心等。我们作学生的最怕的就是被老师罚打手心了。

  当时,班上同学相当“团结与合作”,考卷发回期间,若心里有数知道会不及格,就预先准备了各种“法宝”,包括一些奇花异草、万金油、驱风油等等,涂在掌心上,以减轻手心被打的痛楚。

  其实,这只不过是心理治疗而已,涂上“法宝”的某些学生,被罚打时照旧痛得两眼泪汪汪。

  如今,回想这些学习生活小插曲,仍觉“好笑又好玩”,但也“ 省思”一番——为什么大家有时间、发挥创意,想点子、寻对策,来减轻受罚的痛楚,却不肯善用这些时间,把精力放在课业,搞好功课呢?

  其实,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老师罚我们,真的对我们有益,而且“受用无穷”,因为有许多同学,当时因为害怕被处罚,而努力发奋图强,后来都考到好成绩。

  这种被老师处罚的“不光彩事件”,如今仍历历在目,成为我人生旅程中最宝贵与值得回忆的往事。

  时至今日,我始终对那些罚过我的老师们,充满敬意,满怀感激,因为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能够从事文教工作,并攻读中国语言文学高级学位课程。

This ex-lecturer argues that since students are the "customers", teachers need to treat them as "god". Hmm.......

教育是产业,学生是上帝
● 李庆昌

  我从中国来新加坡以前是一名大学教师,虽然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但对于如何做一名好的教师有自己的看法。

  随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我们是否应该将市场的观点引入教育体系,把教学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要求教师跟在商场上拼搏的每一个人一样,必须凭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好的业绩?

  教师的市场客户便是学生和家长,跟经商一样,如果客户对我们的服务有任何的不满,就会影响我们的饭碗。

  “顾客就是上帝”应该也成为老师的一个鲜明的共识。学生的调皮、捣蛋,可以看成是不同客户的不同的状况,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解决状况,而不是“打”或“羞辱“客户。

  商业社会里,如果你对客户不敬,很快地便会落到丢失生意的下场,但为什么打学生这种行为会得到允许呢?

  其一,当然是现在的教育还不能形成一个市场,供求之间还不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是一种买方市场,学生没有权利挑选自己的老师(大学已经有这种机制,老师的水平不够将可能下岗)。这使老师没有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

  其二,儒家文化圈使华人有一种尊师重道的美德,但认为“学生应尊重老师”,等于给老师一种理应被尊重的假设,于是便有老师打学生的“理所当然”的举动。

  如果老师或社会无法摆脱这两种认识,那么,学生被老师打、体罚、羞辱,都将成为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了。

  如果我们讲商业道德是一种顾客至上的理念,那么我想老师的师德,也应该建立在一种学生至上的理念。毕竟老师的所有名誉、地位、收入和理应受到的尊重,都源自他们的学生。

  我认为对小学生轻易的打骂、羞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快地起到警示作用,但对他们来说,心智还未成熟到能够正确理解老师行为的用意,因此可能或是不可避免地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不清楚有关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种行为的,但我认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论你是不是教师,都不应该如此对待学生。

  同时,我很理解家长的做法。我虽然未结婚,但认为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有这种勇气站出来,为自己的小孩伸冤。这种甚至在自己身上都不允许发生的事,更不能发生在小孩身上。没有人赋予老师这种权利,也没有人可以赋予老师这种权利。

  我认为,不但是这两位家长,而是连以前小孩有受过如此待遇的家长都应该站出来,让那些粗暴对待学生的老师得以曝光,让全社会来共同监督老师的一举一动。

  讲到对老师的士气是否有影响,我认为只要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真正投入、用心地做,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需要什么,为他们着想,其实当个好老师并不难。

  顾客对销售员要求再高,对工程师要求再严,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士气,也不会影响他们从业的意愿,为什么老师就会呢?

This other reader is shocked at his proposition and pens his rebuttal in a strongly worded letter, pointing out that in the West, it's exactly due to the emphasis of placing the student above everything else that has resulted in a sharp decline in terms of values.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学生是上帝,老师呢?
● 禹狄

  读了《教育是产业,学生是上帝》(4月14日《交流》版)一文后,对该文所持的观点颇不敢苟同,就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与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进行探讨。

  首先,我认为“学生是上帝”中的“上帝”至少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所有的学生是一个“上帝”;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上帝” 。

  第一种情况分析起来比较复杂,似乎很难说明白,我也就不要“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而按照该文的逻辑分析,作者选择的是后一种解释。

  由于该文的作者只说,学生是上帝,而没有说老师是什么,所以找以自认为不失尊严的口吻给老师们暂时赐予“臣民”的称呼,希望各位老师不要太敏感。

  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上帝”的话,老师们——不对,应该是“上帝”的“臣民们”,就会有麻烦了,他们会因此而困惑、迷惘、不知所措,因为每一个上帝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要读书,有的要唱歌,有的要踢球,甚至有的要抽烟,有的要加入私会党……

  请问,这些可怜的“臣民们”应该遵奉哪一位上帝的“旨意”呢?到那时我们是否还能轻轻松松地说出“其实当个好老师并不难”这种话来呢?

  其次,我们不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况去做出情绪化的判断或轻易地得出不太适当的结论,比如该文的作者一方面说“臣民们”“对小学生轻易地打骂、羞辱”,另一方面又说“我不清楚有关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种行为的”。既然已经是“轻易”了,后面又来个“不清楚”,显然,这种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结论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更多地显示出自以为是的色彩。

  教育是产业并非是一个什么新颖的概念,通常指的是私立学校,但是作为政府学校或公立学校,非但过去不是产业,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将来也不会成为产业,否则我们的政府就不会计划制定强制教育法案了。

  即使是作为产业的优秀私立学校的诱人之处,也并非因其处处唯 “上帝”之命是从,甚至也不仅仅是因为其教学的质量高;这些私立学校吸引众多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它们具有严格的纪律,以及特别重视传统的礼貌等等。

  注意,我以上所讲的学校并非存在于遥远的古代,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现代社会,位于英国伦敦的希尔·豪斯(Hill House),就是这类学校的代表之一。

  不必讳言,我是主张适当的体罚的,因为我们对少数学生的纵容,就是对多数同学的伤害。如果学校的纪律或规定被少数人破坏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那么对那些严守纪律一心向学的学生而言,公平吗?

  此外,在西方,“儿童第一”(Children must come first)的思想意识,已经导致溺爱儿童的现象出现,并使父母的信心出现危机,因为他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无所适从,父母不敢打自己的孩子,免得被告到儿童保护组织。因此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呼吁对学生实行体罚,他们认为,假如人们认为对儿童只需爱护备至,而不需要指导和纪律,那是极大的误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之一。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和家长的最终目的始终是一致的,他们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合作,而非相互对立,是相互支持,而非相互指责,因此我希望家长和教师携起手来,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This reader is plainly disgusted that students are treated as "customers"!

不应把学生当顾客
● 小钉儿

  将教育当产业,学生当上帝并不是李庆昌(4月14日《教育是产业,学生是上帝》)首创。许多家长也是这么认为,才会导致一些学生对老师一丁点儿的尊重也没有。

  其实,在我们谈论老师处罚或体罚学生的问题时,我们也许需要预先为学生界定一下。大学生或是高中生应该不属于我们谈论的范围。

  从李庆昌的行文中得知他本人曾是大学的讲师,似乎讲话比较有点份量。而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大学将大学办得像企业,把学生当顾客。从某个角度来看,我倒是不持否定态度。原因很简单,大学生应当有足够的能力决定上谁的课才能有最大的收获;也因此不论讲堂课还是辅导课,学生可以选择要不要去上课。学生都很清楚他们读大学的目的,他们缴付一大笔的学费为争取一张像样的文凭,他们懂得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权利。他们可以投诉教学欠佳的讲师,他们也可以在期末评估讲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生与初中生则不同,除了他们还不太懂得自律外,他们完全不清楚自己的需要与权利。如果真的把他们当顾客当上帝,我们可以想像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他们会以为自己有上课讲话的权利;不交作业的权利;与同学玩闹的权利;任意走动的权利;不听课的权利等等。而另一方面,学生如果偷东西、骂粗话、不守纪律、破坏公物、不尊重师长等等,老师却没有被赋予处理的权利。

  试想想,把小学生与初中生当顾客行得通吗?李庆昌还要把学生当上帝,我们的老师还需要上课吗?

  有子女的家长大多数都曾面对孩子不受教而必须施以处罚的经验。我们的老师管理教室之难,是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学生,也不是十几二十个学生。他们所教的是一班四十几人,没有丝毫的处罚学生的权利,要如何要求学生安静听课按时交作业?尤其是目前的家长与校方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很高。老师们能够无所作为吗?

  教育部不断的要求学校要懂得delight(取悦)家长,delight学生。言外之意也就是把家长学生当顾客般百般讨好。就有个校长曾分头告诉老师,以考试为教学目的,是家长要的,家长高兴看到的。因此,不断的测验考试变成了教学的重点;其他的教学,甚至道德教育也都成了次要。这肯定不是学生之福。

  教育是百年大业,国家的基石。以讨好家长学生为教育方针,往往造成教育定位与教育方向的混乱。间接地导致课室管理难上加难,老师常常处于被动与束手无策。受害最深的,到头来还是我们的莘莘学子。

  因此,教育部在把家长学生当顾客时,真的要三思啊!

These two articles highlight this point: A teacher is there to teach and punish. At least it shows that the teacher cares. If the school suspends the teacher like that, it shows that it clearly disregards the feelings of the teacher.

老师尊严何在?
● 杨敦祺

  最近的两起老师体罚学生“不当”事故,引起社会舆论,公众的反响。有关老师是否有必要体罚学生的课题,再次被提起。据受访的多名老师的看法,大致对被投诉的同行喊冤叫屈,深表不值。

  所谓“亲尝黄连方知苦”,也只有局内人才能了解,为人师表的一般苦心。师长们感叹今日的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大不如前。而昔日‘尊师重道、长幼有序’之校风,已是难得一见。

  有些家长常只听宝贝孩子的“汇报”,还来不及弄清事情的导因。就向校方兴师问罪,理直气壮地通过媒体揭发。甚至,“上书”教育部告状。运气不好的老师,很可能因此而受到‘纪律调查’。虽说,被投诉的老师,有些最终证实没有犯错,虚惊一场。

  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不听话,常不交作业,或顽劣叛逆的学生。老师施以适当体罚,是有必要的。如此,让受罚学生明白自己的错处,加以纠正。同时,也不会因几个‘捣蛋分子’,而影响全班同学。

  回顾五六十年代的学校,校方有处罚学生的绝对权力。对于不听话的女生,常以板尺处分。而调皮捣蛋的男生,则是藤鞭侍候。但却似乎没听说,有人向校方提出抗议的。反之,家长有时还会亲临校门,感谢师长“师代父职、教子有方”呢。

  然而,看看今日的学生,正如《“四不得”学生》作者,(《早报》10/4/00),把现今学生形容为“四不得”,即“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动不得”。笔者认为这四道“特赦令”,对于懂得自律自爱的学生,并没什么意义。但对那些顽劣学生来说,可说如虎添翼,天助我也。

  因此,作为理智的家长,对于师长们给予孩子的适当体罚。应该明白他们是出自爱心,用心良苦,并无蓄意“虐待”之意。更不应该在没查清问题状况时,就动辄向校方问罪。一来,是尊重老师们的专业地位。二来,也不可助长孩子目无师长的傲气。以为老师也和家里的女佣一样,可让自己任意使唤和呼喝的下人!

  我认为一些过于纵容和溺爱孩子的家长,任由孩子在学校自由放任,又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最终吃亏的是自己的宝贝孩子。搞不好,还可能将“四不得”弊端,提升为“学不精、智不灵、德不明、礼不清”的四不像怪物!对其本身,对父母家庭,对社会国家都成了沉重的包袱。

  总之,笔者始终认为,老师对有必要体罚的学生,施以适当处分,并没什么过错。也不应把有关课题升温,扩大其词。校方,家长,学生三者都应取得一定之共识。那就是无论基于什么理由,老师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有用的器皿!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他们都是社会的接班人,是国家之栋梁!

教不严 师之惰
● 嘉章

  一两个自以为是的家长通过报章揭发老师惩罚学生的事件,真让天底下对老师充满敬意的家长蒙羞。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福建话有一句俚语“鸡仔不合,半天打老鹰。”指小鸡们不合群、不听放,结果有一只被老鹰叨走了,急得母鸡张开翅膀,追打老鹰。这是比喻自家的孩子不听话,还要去责怪他人。

  有良知的家长请摸摸自己的良心,孩子容易教吗?家中只有一至四个孩子,已经让父母头痛万分,有责任感的家长更要不时喊破喉咙来压制孩子。若遇上顽童(顽固或顽皮),更要出动藤鞭方能让顽童驯服、听从指示。而一位老师每天要面对上百个学生,试想其中的压力有多大?遇上不听从指示、不守秩序,在班上吵闹的学生,扰乱了班上的其他学生的情绪,干扰了老师的授课,不是更加头痛万分?

  向报章投诉的家长,有没有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被罚,才来分析罚的方法。孩子为什么没做功课,那一定是家长的疏忽。不做功课、不学听写,就是漠视老师的吩咐,是一种没礼貌、不尊敬老师的行为。孩子没礼貌,不懂得尊敬他人,当然是父母之过。难得有热心的老师愿代父母职地惩罚孩子,为人父母的不懂感激,还要昭告天下,真是辜负了老师们谨记的“教不严,师之惰。”

  老师的惩罚纵有些不妥,但体谅其用心,是不是该息事宁人?

  我最怕遇到漠视学生的老师,我只要把该教的全教了,要吵要闹随你,做不做功课随你,及不及格随你,那才是莘莘学子之大不幸。

  希望众老师莫要受以上事件影响,依然保持您们献身教育的热情,培育莘莘学子,贡献社会。

These following articles deals with solutions.

This first reader wants to remind everyone that, in teaching, inculcating and infusing the right values should still be at the heart of education, and punitive measures should only be in place to reinforce teaching.

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

● 徐微敏

  所谓因材施教,即是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归根
结底学校始终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处罚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所以如果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字,
老师罚他多抄几遍,是完全应该的。如果学生忘了交作业,那应该先
了解原因,是做好了忘记带来交,还是没有做,应该不同处理。连续
几次不交,就应该与家长联系,一起督促。我认为一般情况是不须施
以体罚的。

  最近两位老师的处罚方式,确是“非一般”,富有“创意”。可
是这两种方法,对于没带作业、写错字的学生,根本没有丝毫教育作
用,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家长的投诉。那么家长为什么不直接找老
师联系呢?据我所知,是因为家长害怕得罪老师,孩子遭到“报复”
,而采用的“保护孩子法”。事实上有没有这种情况我不清楚,但这
是一般家长普遍的想法,因此就改为向校长、教育部,甚至报社投诉
了。

  通过这次交流,我觉得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相互多多联络勾通
。教师对学生应该有爱心、责任心,尽心尽力教导他们;家长应该体
谅老师、相信老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师。

This second reader proposes that a structured discipline system be put in place to prevent such cases from arising in the future.

维持纪律应制度化
● 刘学敏

  看过近日几起老师以非传统方式体罚学生的新闻,以及一些读者的反应后,我想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的是:体罚,作为一种维持纪律的手段,是否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呢?

  在所有的纪律部队,为了维持纪律,给予犯错者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维持纪律而实施的惩罚是一种制度。不同程度的纪律行动对付不同程度的违纪行为,执法者及受罚者都清楚知道惩罚的程度与标准。

  而这几起老师体罚学生事件正突显了维持纪律的行动,在有关学校并没有成为一种制度。身为老师竟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来体罚学生。如果因为这些毫无节制的体罚而造成学生不止是肉体上,也是心理上长期的伤害,那么从法律上,不但有关老师得负上刑事的伤人罪,有关学校也将全面对民事诉讼,更不论由此而引起的对校誉的伤害,及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打击了。

  老师的认错,校方的应对,固然有亡羊补牢的效用,但更长远的解决办法,是必须为维持纪律建立一个透明的制度,有了这样一个制度,学生、家长及老师才能清楚明白什么行为违纪,又会招致怎么样的惩罚。有关制度必须透明,让家长、学生、学校、教育部能够有一个标准的判断准则。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制度所能允许的惩罚行动必须是有节制的,以及不能伤害学生的肉体及精神。在制定可被允许的惩罚行动里,必须咨询专家的意见,以确保所实施的惩罚不会对学生造成肉体或精神的伤害。

  有了这样一套制度,也必须由家长、学生、老师及学校来贯彻,确保制度妥善落实。学生犯错,自然有相应的处罚。老师越权不适当地体罚学生,也必须负上应负的责任。

  虽然我们都对老师们抱着很大的敬意及期望,希望他们能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也以爱心来对待学生。但老师也有可能犯错,如果我们不建立一套制度来规范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后果将会是对老师及学生都造成伤害。

This third reader covers far greater scope than the previous two readers and his analysis and proposed solution is far more sophisticated. Read slowly and try your best to understand. What he basically says is that the entire issue has been dealt with in a insensitive manner and we really need to build a mechanism of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hallenge yourself and try reading it!

建立互敬互谅的功能关系 ● 曾昭伟

  初院教师训骂学生并撕毁作业的风波引起不少争议。由于事件牵涉的人物和层面颇广,是非黑白不容易直接判断。一般的口诛笔伐都以规范、制约的角度,针对谁对谁错,谁该谁不该,罚与不罚,作局限性的探讨。

  我觉得,这种就事论事的反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欠缺人情味、包容心和积极意义,需要深一层探讨。

  到现在为止,各方各持矛剑指向教师或学生,但是有关的师生却未曾露面表态,校方当局也没公开调查结果或澄清事项。说教师或学生已接受“辅导”只是一个笼统的交代。在事件未明朗之前,公众的见解批判无疑有瞎子摸象的意味。

  事件公开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同情有关的教师。不管她的言行该或不该,被自己相处多日的学生“出卖”,以冷冰的高科技方式防不胜防地被推上犯人栏里,几近无助面对各方的评头论足,肯定是晴天霹雳。即使还以清白,今后的教学路上也已蒙上一层阴影,不易走得畅快。

  我也担心这事对学生的影响。如果矛头最终落在教师身上,那么,学生也许会以更批判的态度看待教师的权威,削弱教师的地位,使教学的责任更为艰辛。反之,如果最终学生受到责罚,那也会在学生心里对老师筑起一道防范的藩篱,阻碍学习的前程。

  折中的处理方法是在情理道义上取得平衡。勉强说师生都只“破格”但无错,是姑息牵强的,但一刀切判双方都错,又过于苛刻无情,也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以比较宽谅的人性角度看问题,待师生,谋求圆满、双赢的成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互动的特殊关系,也包含了含蓄的情感成分,不同于商业上的利害关系。教师不是拍卖教育的服务人员,不能因为一时服务欠佳便受到制裁。学生不是教育的顾客买家,不可能永远是对的,教师更不必处处讨好、退让。教师偶尔的失态、犯规,不应被千夫所指,学生再三犯错不合作,也不至于罪不可赦。在教育范畴里,种种成败得失其实也是学习、成长的机会与条件。

  在没厘清事件前,任何结论都是一厢情愿的主观看法。试问,断定教师有罪的人,是以什么为准则?是否不切实际地把教师看成不容有过错的圣哲?或将学生视为没有自知、自觉、自省、自立能力的人?那些坚持“教师的言行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看法的家长,可曾自省一番,平时管教孩子时,是否也常“犯规”、“越界” 而不自觉或轻易为自己找原谅的理由?

  另一方面,那些正颜厉色认为学生应受责罚的人,是否高估青少年处世辨识的能力?那些为高等学府发生这等事感到诧异的人,是否已偏激地把学生分类?而那些认为学生偷拍并公开事件侵犯老师隐私权的人,跟那些说老师的言行有辱学生自尊心的,有何差别?

  在讲求服务、绩效、形象、科技、管理、评估的大环境,连文化、艺术和教育都能企业化的务实社会里,若能遇上任劳任怨、宠辱不惊、奉献教育的老师,以及虚心好学,尊师重道的学生,是社会的福气。我们对教育当局、校方、教师、家长和学生应抱以更实际的期望,从而齐心协力共建互敬互谅的功能关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This last reader proposes taking a more neutral stance. Praise and reprimand, all done in moderation.

该赞就赞 该罚就罚
● 宁馨

  从几起教师惩罚学生事件的报章报道,使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几个教师以体罚来泄愤或羞辱学生,因此受辅导、警告,甚而被开除;惩罚不足取,而有关事件唯一的犯错者是教师。

  我相信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将借鉴而放弃惩罚手段,这是否是莘莘学子之福?古今中外,在教育过程中多多少少承受过惩罚的成器者,不计其数;在一片赞美声中成长的人,有多少成就事业?

  我个人坚决反对动辄惩罚。但是,完全杜绝惩罚将难于辅助言传身教之不足。惩罚的动机良善,方法有针对性,能令违例者省悟,对有意效尤者能起警戒作用。惩罚的拿捏不容易,这是搞教育的一个难处。

  教师用体罚不当,校方要妥当处理,报章更要持平报道。这样,才不会姑息学生目无尊长的态度,以及助长护短的家长的嚣张气焰,也能使学校教育发挥卓越成效。最近,一位代课老师掌掴学生,家长向校方交涉。根据一家报馆的报道,这老师内疚向家长道歉。家长对事件的结果深感满意。学生呢?很多人关心他因这一巴掌而心理受伤害。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不追问学生是觉得老师罪有应得而窃喜,还是对事件的结果难过?为什么不追究学生是否因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不对而反省并向老师道歉?难道说学生所承受的一巴掌可以抵销他的过错,不须内疚并道歉?

  曾有一学生在课堂上出口成“脏”,老师声色俱厉地训斥,这学生叫嚣不绝,老师趋前警告,若不停止叫嚣将受严厉的体罚,没料到学生竟公然挑衅:“你敢打我一巴掌,我爸爸告教育部,让你丢饭碗!”老师不愠不火,从容回应:“你敢在班上重复这句话三次,我就刮你一巴掌,然后自动丢下这饭碗,再告教育部,要法律还我一个公道。”是这个老师的涵养与智慧把学生的霸气化解了,还是这个学生毕竟不是死硬的顽逆分子?看官们,如果学生罔顾警告,按老师所言而为,老师也行其所言,双方“言行一致”,你们怎样论断呢?

  如果在校规的执行上,家长也与校方配合并尽责任,比如家长签署老师呈上的书面文告,同意负起督促孩子准时交作业后,严格地执行,孩子就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家长严格要求孩子遵守校规,老师不用面对那么多违规的学生,必然少用“抄写”之类的惩罚方法。那些认为传统的惩罚方法没效没创意的老师,大概不会出什么“吻地板”,“学生掌握学生”之类的怪招。 v  过去几年,我们认识到表扬比惩罚更具正面的教育作用,可是,在实践上或许出现一些偏差。一些孩子很少受批评或处罚,常听的是溢美之词。时日长久,就有如长期在温室里的娇嫩花朵,不能忍受温室外的骄阳和暴雨,他们的心理脆弱得承受不了批评。很多孩子被赞扬就飘飘然,稍受责备,就觉得自尊心受损,要他人百般劝慰安抚。他们走出校园后如何应付苛刻的,犀利的批评或责难?

  就我看,教育孩子,该赞就赞,该罚就罚,赞与罚都要拿捏得准确妥当。不要把赞当万灵丹,把罚当毒药。传媒在报道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法时,切莫让人们把惩罚视为洪水猛兽。

(All articles above are from 以上文章皆取自: zaobao.com/special/special/punishment.html)

报章报道课题一、赌博 Topic 1: Gambling

310 students. You guys are going to be the guinea pigs. I have not used such a radical method to prepare my students for an exam before and I suspect I might be the only chinese teacher to try it. Since it is already 1am I dont think I can prepare that many, maybe I will try 2-3 topics. Over the weekend I'll post more. Please use the forms to fill up all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online or any other dictionary to check up the meaning of new vocabulary.

There are going to be a lot of articles, they are not meant to be exhaustive, and maybe you don't need to read all. Choose. Remember in our remedials we talk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kimming" (扫读)

The first topic is gambling.
赌博。我看到有一个言论区,有这样的一个言论课题:

“过农历新年,许多家庭都会在团聚时开赌,有人甚至将它称为新加坡的“过年文化”。无论是打牌或打麻将,有人说其乐无穷;却也有人说树立坏榜样、教坏小孩。你认为过年赌博到底是小赌怡情乐无穷?抑或是坏习惯,理应避之则吉?”
因为新加坡即将建设综合娱乐城,

针对赌博,你到底有什么看法呢?我收集了这些材料:

First, I include 2 reviews written by students. These students gave fairly all rounded arguments about gambling. Can you do that? Both were against gambling.

靠赌发财?别做梦了!
/熊猫 
圣婴女中中四


  有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有好赌的习惯,花在各类赌博上的高额数目也十分惊人。赌博,成了国人的嗜好之一,投注站比比皆是,可见赌博这不良风气在我国刮得非常猛。
  赌博分很多种,有小赌如买马票,也有大赌如上赌场下重注。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罕见、新奇的赌博方式,如斗鸡。可见赌博方式不计其数。
  国人沉迷赌博,舍得把平均1400元花在赌博上,年轻人赌博也有上升的趋势,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国要不要设立赌场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讨论。
  国人爱赌,其中一个原因是能从中得到快乐。像中马票赢钱时,他们认为这比奖金是从天而降的,也有人认为有赌就有希望。至于好赌的年轮人,可能是“爱冒险”、“勇于尝试”或家里有长辈有赌博的习惯,从小耳濡目染。
  也可能平日生活忙碌的都市人,没什么时间培养有助身心发展的消闲活动,心里好像缺乏了什么,所以把宝贵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寄托在赌博上。就比如“黄娜 事件”搞得满城风雨,国人每天守在电视机旁“猜字”,希望黄娜在天之灵会“保佑”他们,令人看了不禁皱眉头。
  小赌无妨,但如果不惜一切滥赌成性,甚至倾家荡产,就太离谱了。赌博的诱惑就如香烟里的可卡因,对身心有害却轻易使人上瘾,无法自拔。所以有人越赌越 大,孤注一掷,以为能把本钱赢回来,但十赌九输,最后当然不能如愿以偿,不只累积了一身债,甚至可能搞得妻离子散,人生一塌糊涂。可见,赌博的伤害力多么 大,能操纵人类的贪婪之心。
  如果还有人以为,赌能让你在一日间成为百万富翁,实现你所有的欲望,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想,投注站外面长长的人龙,有多少个每个星期至少发一次财呢?就算真的捞到一笔横财,那又怎样?这是辛苦赚回来养家糊口的血汗钱。
  天下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的呀,唯有脚踏实地,才是最实际的。


人们会沉迷赌博

/阳光 新民中学



  我不赞成在新加坡开设赌场。
  其实,新加坡的赌风是越来越盛行了,从万字票、多多到球赛,有哪个不是属于赌博性质的?我国每年的国库盈利也不少,还需要开设赌场吗?政府虽然将设立 赌场管理局,确保我国社会治安继续保持良好,也会在社区提供辅导与支援服务,及展开烂赌问题公众教育活动,但我觉得还是弊多于利。
  以利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可增加15亿元,这项发展也能制造3万5000个新工作。
  另外,我国旅游业失去了竞争力,开设赌场将能促使我国的旅游业增加。就像美国有迪斯尼乐园,泰国有峇厘岛,马来西亚有云顶高原,吉隆坡也在发展中心项目,主办一极方程式赛车。那新加坡除了圣淘沙,也会有世界级的赌场了。
  然而,最明显的弊就是人们会变得沉迷于赌博,这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以前,那些想到赌场满足赌博欲望的人,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云顶等附近 的赌场去。但到云顶或其他邻国必须抽出三四天,还要住宿、吃喝等,花费不少,大多数人要去也会觉得不方便及不划算。现在,新加坡将兴建赌场,这不是等于给 更多人机会接触赌博吗?这等于引狼入室,危害人民。
  政府曾经说过,想赌的人无论如何或多远都会去赌,不会赌的人怎样都不会去赌。真的是这样吗?当财运就在你身边,你不会去把握吗?我想一定会吧!每逢农 历新年,不是有很多人爱打麻将吗?政府开放马会投注站的经营权给小型商店后,几乎每个邻里都有一个投注站,许多工作人员及家庭主妇都会前去投注,因为顺 路、方便嘛!
  另外,政府为赌场设了严格的会员制,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须付每天100元或一年2000元的入场费;这不是在歧视人民,把人民分成不同的阶级吗?难道富贵人士就不会输到破产吗?
  总而言之,我不支持在新加坡开设赌场,因为将会有许多难题要面对,像家庭破裂、人民的生活变得混乱等,后果不堪设想,经济上多少的进步也补偿不了。

(Source来源: youth.zaobao.com)


Next read about Wayne Rooney!!!! He is rumoured to be a compulsive gambler!!

鲁尼新书大爆内情 我如何欠下210万赌债

(2006-07-25)

  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红魔”鲁尼将在新书中首次披露,自己是如何积累了70万英镑(约210万新元)赌债。

  鲁尼在《我至今为止的故事》(My Story So Far)中写道,每次训练之后百无聊赖,未婚妻科琳(Coleen)又不在家,他便一步一步陷入了狂赌之中。这名效劳曼联的21岁前锋坦承,当他在赌博当 中获胜,赢了大笔金钱之后,心中充满了狂喜,但不久后运气就不复在。

  鲁尼说:“在埃弗顿的第二年,我赚了许多钱。从这时开始,我染上了赌瘾。我同科琳同居时,每当训练完之后回家的路上,如果知道科琳不在家,我就会停下车来,下注赌马。当我独自一人在家,看赛马、看赛狗或者足球比赛时,我也经常下注,但是这仅仅是兴趣而已。”

鲁尼声称,每次赌博赚钱之后,就全数交给科琳。

  据书中描述,鲁尼开始时并没有豪赌,每次只是下注几百英镑或者一两千英镑。一年之后,鲁尼输掉了大约5万英镑(约15万新元),科琳发现之后非常恼怒,教训鲁尼狂赌是非常愚蠢的行为。鲁尼当时表示,他将马上放弃赌博,过后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犯赌瘾。

  但是,当鲁尼转到曼联之后,英格兰国家队的队友向鲁尼介绍了一间赌博公司,鲁尼的赌瘾就再次发作,开始进行大量电话投注。

  鲁尼在书中回忆说:“一天,在英格兰队的更衣室里,有人给了我一位私人赌博经纪人的电话号码,他告知我,这里的赌博活动绝对保密。报界声称这位球员就是欧文(Owen),不过我确实记不起来究竟是谁给了我那个电话号码,但是我却敢保证,绝对不是欧文。”

  不过,鲁尼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赌博经纪人,只知道他的名字叫麦克。第一次,鲁尼仅仅下注100英镑。以后,鲁尼开始加注,开始的几个月里,赚了不少钱,接连下注了几次,就赚了足足5万1000英镑(约15万3000英镑)。

  鲁尼声称,每次赌博赚钱之后,就全数交给科琳,未婚妻就利用这些钱来购买家中需要的用品。尽管如此,科琳仍然认为,鲁尼参与赌博太愚蠢,应当马上停下来。

  在漫长的岁月里,鲁尼更为疯狂地投入赌博活动。后来,正像许多赌客一样,鲁尼也开始大量输钱并且急欲翻本,但是走起霉运来的鲁尼反而输 得一发不可收拾,积欠了高达70万英镑的赌债。最终,鲁尼的经纪人听到这个消息,与赌博公司解决了鲁尼的赌债问题,但是鲁尼狂赌的消息,已经成了英国媒体 的热门话题。

  鲁尼的新书也有一段曼联主帅老弗爷的情节,据说老弗爷与鲁尼私下交谈过一次,不过并没有要求鲁尼不要赌博,只不过是要求鲁尼谨慎点下注,否则将把所有钱都输光。

Next, read about a woman who had to divorce her husband, because his addiction to gambling made living with him absolutely intolerable.

丈夫染上赌博恶习

太太想申请离婚回中国

陈律师:

  你好!

  我是一名中国女子,三年前嫁来新加坡,开始小俩口恩恩爱爱,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然而,因为申请永久居民未果,半年后我不得不回中国,直到去年10月,才回到新加坡。

  不幸的是,这期间,我丈夫误交损友,染上赌博恶习,我屡次苦口婆心劝他,他都不听,让我非常伤心,夫妻感情也一落千丈。

  最近他赌博更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不但弄得倾家荡产,而且还向亲朋好友借钱去赌。我这方面申请永久居民也仍然没有消息,我实在不想再拖下去了,所以决定和他离婚,回中国去。

  现在,我想请教陈律师,如果我要申请离婚,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如果我人不在新加坡,又该如何进行?

  夫妻协议离婚,多久才能生效?如果丈夫不同意离婚,我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可以用“分居三年”这点向法庭申请。

  事实上,我98年回中国后,直到这次来新加坡发现丈夫染上赌博恶习,我都没有与他同房,已经分居很久了。

  期待你的指点,谢谢!

            失心人

 失心人:

  有关离婚申请的程序,你可参阅我上一期在《法律信箱》里给予伤心者的回答。

  从你的来信看来,你可以通过你熟悉的律师申请离婚,至于导致你们婚姻破裂的理由,你可以以你先生不合理的行为为由,来证明你们的婚姻已破裂,并达致无可挽救的地步,来提出离婚。

  办理离婚手续时,你可以通过律师提出离婚申请。然而,到了离婚听审(divorce hearing)时,你就得出席。

  离婚听审后,若法庭批准你的离婚申请,并发出一份临时离婚令(decree nisi),接下来的手续包括有关赡养费、孩子抚养权等问题,一般都可由你的代表律师代办。

  你的律师会根据你的指示,处理你的赡养费及孩子抚养权等问题,你就不必出席这类事宜的听审。

  你在申请离婚时,你的丈夫或许会对你以他不合理行为(unreasonable behaviour)为由提出离婚而向法庭抗辩;然而,若你能在法庭听审离婚时,证明丈夫所谓的不合理行为,法庭就会批准你的离婚申请,就算他不愿意,也不能阻止法庭的判决。

  这是因为在法律眼里,你们的婚姻已因他的不合理行为而破裂,并达致无可挽救的地步。

  至于你提及的夫妻协议离婚,或许你所指的是“分居”离婚。

  根据《妇女宪章》,你若要以三年分居为由提出离婚,那么,你就得获得你丈夫的同意,才会得到法庭的批准。

  在这种情况下,若你的先生不同意离婚,那你就得再等上一年,既分居四年,才可提出离婚。因为在法律上,若以四年分居为由,任何一方提出离婚时,都不须要另一方同意,法庭也可批准离婚申请。

  祝:身体健康

            陈明福大律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士(中文系)
            英国伦敦大学荣誉学士(法律系)


Are Singaporeans really such gamblers? Read the following articles which will tell you about Singaporeans' gambling habits:

(Note: 60亿=6 billion dollars)

经济不好 赌得越凶
国人去年赌掉60亿元

联合晚报 (2003-10-02)

  国人越穷,赌得越凶。去年,国人就赌掉了60亿新元!

  据《新报》报道,国内税务局去年的常年报告显示,国人总共赌掉了60亿新元。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非法赌博和赌球的下注额。

  这个数字是以国内税务局从万字、大彩、多多和足球下注额中所征收的25%赌博税,以及从赛马下注额中所征收的12%赌博税的数字计算出来的。

  税务局征收最多赌博税的是万字票投注,总共征收了9.38亿元!这等于37.5亿新元的总下注额!

  国人第二喜欢赌的就是赛马,总税收是1.93亿新元,总下注额为16.1亿元。

  世界杯赌球合法化后,从赌球征收的赌博税从2000年的36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300万元,这等于国人总共花了1.72亿元赌球。

  以我国420万人口来计算,每个国人去年平均赌至少1400元,才能得到60亿元的下注额。

  看来经济不好使更多国人把发财希望寄托在赌博上,荷包是缩水了,但是花在赌博的钱还是不降反升。

保险顾问 每月下注800元

  把赌博当成是消遣,保险顾问吴先生每月下注800元!

  吴先生(45岁)每个月花800元下注多多,万字票、足球和大彩,他把这个“每月例行活动”比喻成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他说:“像追看电视剧一样,你每星期都在等那最重要的一天(赌博成绩揭晓那天)的到来,希望开出的成绩能让我们发一笔。”

  至于医护人员塞瓦拉如(45岁),12年来,他每个月风雨不改地花120元买同一批万字。

  这些万字的灵感来自他的住址、公司车子的车牌和自己电单车的车牌。

  对他而言,买万字只是要减轻每天忙忙碌碌所带来的压力。

  49岁的维修主任詹达拉从青年时就开始赌博,一赌就是30多年。他和塞瓦拉如一样,相同的字买了很久,一直不肯放弃。

  他说:“现在局势那么不稳定,手上的这张下注单就是我们中大奖的希望!”

国人最爱赌什么?

  ● 万字票   投注额:37.5亿新元

  ● 赛马   投注额:16.1亿新元

  ● 多多   投注额:4.72亿新元

  ● 足球   投注额:1.72亿新元

  ● 大彩   投注额:5920万新元

The world cup just ended in June this year. So I have been hearing some of you in class made some money? Read about this teenager who burnt himself real bad......

少年沉迷赌球狂输2万


少年

  现年18岁,在淡马锡理工学院工程系念1年级的陈哲森(不是真名字),在16岁那年就开始赌足球,两年的“拼搏”使他输掉2万元,现在还欠卜基5310元未还。

  哲森两年前念中学时参加七八名同学的赌球行列,从此上了赌瘾,现在,他决心戒掉赌瘾,并已到心理卫生学院刚设立的“恶习戒除计划”求援,希望能把赌瘾戒掉,他感到这是非常不容易办到的,但希望能成功。

  父亲和堂兄还债

  哲森说,5000元对一名赌徒来说不是大数目,但他可能需要做部分时间工作,赚钱还债,也希望卜基答应让他分期摊还。

  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年轻的朋友:“赌得深就很难自拔,最好不要和赌博结缘。”

  他说,他赌球输钱都是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他的父亲曾几次替他解围,约卜基在外面见面,当场把现钱交给卜基,还有一次由堂兄签了一张1200元的支票,让他交给卜基,堂兄也是邻居,让他得此方便。

  他说,父亲是非常愤怒的,但为了“救儿”不能不帮,替他解围后,父子就陷入冷战状态,有一次一个月没和他说话。

  他说,有时他直接和卜基接触,有时通过朋友向卜基投注,卜基曾不止一次上门讨钱,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向大耳窿借钱,无奈因为年纪轻,没有一个大耳窿愿意借钱给他。

少年 陈哲森(右)向心理卫生学院医生(左边两人)一五一十地讲述自己两年来赌球的经过。

  他说,他最后一次大开杀戒是在今年11月5日。前一天,也就是11月4日,他因在之前的一个星期内从星期一到星期六连续赢钱,手上有4200元,但在11月5日凌晨3时许,却输掉了1万元。

  去年6月,他在整个欧洲杯足球赛中赢了3000元,结果这笔钱在两个星期内花光。哲森说,钱来钱往,这是赌徒的写照。

  现在,他希望能把赌瘾戒除,但要自己在观看足球赛后而不赌,实在很不易,他现在甚至尝试不观看球赛。也希望一位和他结交了7年,目前回 国度假的留澳朋友,能够对他起着“钳制”的作用,这是一位异性朋友,但不是女朋友,这位朋友知道他染上恶习,就会苛责他,劝阻他,但这位朋友将在明年2月 回澳洲念书,以后就得靠自己的决心了。

  他说,他曾有一女朋友,但后来分手了,女友知道他沉迷赌博,但没有表示反对,后来分手与他赌球无关,而是因为无法相处而分开。

  他说:“从中二到中四,我在班上都考前3名,全级则是前10名,但O水准会考的6科积分却高达22分,如果不是受赌球影响,我会考获16到18分。”

要戒赌瘾请来听讲座

  经济不景气的当儿,也许有人希望能靠赌博赢得一些钱。但在赌国里没有常胜军,被赌博连累的实例多如恒河沙数。

  心理卫生学院刚设立了“恶习戒除社区计划”(Community Addiction Management Programme),这项计划的总监温斯罗医生,诚邀有意戒除赌博恶习的赌徒,在下周末参加一项指导大家如何戒赌的公开讲座。

  讲座详情如下:

  ● 主题:和大家谈赌瘾的问题
  ● 日期:2001年12月8日
  ● 时间:上午8时45分至下午1时
  ● 地点:心理卫生学院2楼讲堂(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Lecture Hall)

  要询问详情,请拨电话3892022或以通过电邮与Stephanie Chee联络,电邮地址:stephanie_chee@imh.com.sg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the government will announce the consortium who will build the Sentosa IR. Recently the details of their bids were announced, and I must say I was quite impressed with some of the futuristic concepts that were proposed, especially the Kerzner proposal with robotic fishes, amazing architecture and such. Remember the comprehension you did about the IR? The topic is a bit too difficult for you so I only include one article, which argues that the social cost of building IRs in Singapore far outweighs the economic gains for the country. What do you think?

全民开赌先“输”数十亿?

● 傅来兴

  政府对于开放赌场欲拒还迎,诸多考虑,目前看来只是等待最后的障碍消除,就能临门一脚,正式进入开设赌场国家的行列。

  像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岛国,搞搞博彩业已经一笔大生意,开设赌场自然更是一件大事业,也因为我们是个小国,开设赌场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固然很大,但对社会的冲击也是无法预测的,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考虑显然大于一切。

  赌场的开设是现有赌博种类和选择的扩大与延伸,对于平日喜欢买万字票、多多、赌球及赌马的国人,或是不时常赌博的国人,那种诱惑之大是不在话下;而开设赌场的经济利益对于政府来说,更何尝不是一种要命的诱惑?

  有关赌博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应该是社会学家的研究范畴,但以目前我国一周七天都有机会下注,而且下注站就像自动提款机那么方便的情况下,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赌博之岛,这种全民开赌的社会,不但早已对社会产生影响,还对经济上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呢。

  最近泰国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泰国多数民众沉迷于买彩券,导致许多人梦想一夕致富而不努力工作,每年给泰国至少造成了44亿美元(74亿新元)的生产力损失。

  台湾这个星期一的乐透出现第二度连续五期没有人中奖,头奖冲至1亿1000万元新台币(约2200万新元),全台湾的彩迷们乐疯了,各投注站出现大量人潮。

  这种情况就像80年代布袋戏风靡全台湾时,电视上放映布袋戏时段没有人愿意做工一样,许多工厂须暂时停工,就有生产力流失的问题出现。

  赌博的疯狂现象到处都一样,我国的多多连续几期没有人中奖,在媒体报道的助长下,买多多成为生活中的话题及重心,有人希望能中奖,跑遍全岛各处的投注热点,有人干脆拨出一笔投注基金,希望中个大奖从此过好日子。

  社会学家把彩券当成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路,一种希望在明天的梦想。我们讨论赌博的害处,总是将焦点放在对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而忽略了赌风旺盛对经济造成的损失。

  我们的国营博彩公司每年在博彩、赌球及赛马上的收入高达数亿元,而国人在外国赌场所丢入的钱高达17亿元,国人投入心思在博彩、赌球及赛马,究竟造成多少生产力的损失,如果认真去研究和分析,应该也有数十亿元。

   赌博收入对于其他社会方面的建设有积极的贡献,当我们仍乐于收集大多数的人的钱,通过不同赌博的玩法将巨额奖金分给极少数或甚至一个人,然后把收到的更 多下注额转作为资助慈善、体育及社区活动之用,说明了这种游戏有其乐趣和社会功能,也因为这样,我们也许不会太在乎,或是早就认为生产力上的损失是微不足 道了。

  在开设赌场政策拍板敲定之前,政府可以研究如何限制多数国人不能进去赌场,却更应该去研究有了赌场后经济上的损失会多大。


IR宣布以来 国人已更有信心 应付病态赌徒问题

(2006-10-03)

  仅约一成受访者觉得赌博可致富。

  参与调查的公众也表示,在遇到嗜赌问题时,他们多数会向家人及朋友寻求援助,而只有4%的人表示会向各专门辅导赌博个案的社区服务中心求助。

  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相信,这是因为在进行调查时,应付嗜赌问题的筹备工作仍在初步阶段,因此公众对各单位所提供的服务缺乏认识。

  德教太和观丹戎巴葛家庭服务中心和关怀辅导中心,是我国目前仅有两家专门处理赌博个案的辅导中心

(All above are quoted from 以上稿件来源: www.zaobao.com)


If you got through all that I'm really proud of you. You should be rewarded by another article. *grinz* Anyway, I think this last article is a really cool article. Please note I'm a free thinker and I'm not a Christian. But I chanced upon this local church website which argues against gambling and the IRs from a Christian point of view. Perhaps this article will appeal to some of you who are Christians, if not, I still think it makes an excellent read. The language and content is really top notch.

罪恶的根源

教会不赞成设立赌场

赌场经营者试图在新加坡开设赌场,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如何回应?教会是否有任何教导可以作为我们回应的根据?

新加坡卫理公会法规社会准则第85段是有关财富的管理,其中第4款就是针对赌博的声明:
a.) 赌博反映人们贪图立刻发财的愿望。它是一种捆绑,也是一种由贪婪之心引发的社会弊病,给社会造成威胁,因为它危害社会的道德、环境、经济与属灵生活的最高利益。
b.) 我们不赞同任何形式的赌博。

教会反对赌博的原因有二:
第一,因为赌博是一种属灵病症。赌博令赌徒产生贪念。保罗在歌罗西书3章5节说这种贪婪之心就是拜偶像。赌徒通常受一种非理性、过度的贪念驱使,这种贪念形成一股无法控制内在的心理及属灵力量。因此圣经称这种贪念为"拜偶像",我们卫理公会则称之为一种"捆绑"。

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清楚地说:"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落在试探中和陷井里,又落在许多无知而有害的私欲里,使人沉沦在败坏和灭亡中;因为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爱钱财,就被引诱离开真道,用许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6:9-10)

贪婪令人掉入试探

保罗说明贪爱钱财或贪婪之心是基本问题所在。它从想发财的欲望开始,人赌博是因为它们们想立刻发财。拥有这种欲望或目的的人很容易落在试探中,而且赌博的机会越多,试探就越大。

那些经不起试探而掉入陷井的人就会泥足深陷,无法自拔,虽然他们通常都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受赌瘾捆绑,最终这个嗜赌的行为会夺去他们的生命。

首先,他们把常识抛之脑后,并试图用各种藉口解释自己愚蠢的行为:"下一次我一定赢"、"我晓得适可而止"、"这只是一时玩乐,不碍事"……这种愚蠢的行为不但伤害他们自己,还会祸及他们身边的亲人。

像这种失去理智的赌瘾,最终的后果是败坏。它使人"堕落",叫人失去自尊与平安,让他无法过负责任的生活。

我们须要对保罗所描述的这种败坏过程产生戒心。我们用图像警告吸烟者,传达吸烟的种种危害,连香烟盒都印上这些警告。那么,各种的赌博及赌场是否也该挂上类似的警告呢?(其实,赌场的英文字母Casino中的三个字母SIN,就已提醒我们赌博是一种罪(sin)。)

基督徒同样会被诱惑,也难逃败坏的过程。保罗沉痛地提到当时有一些信徒,因为贪婪的心,离开真道,结果毁了自己的一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认识一些遭遇同样可悲经历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时常警醒自己,避免患上这个属灵病症。

第二,赌博也是一种社会病症。它不但毁了赌徒自己,也同时毁了他的家庭与社会。那些受赌瘾捆绑的人,为了满足赌博的欲望,可以不顾一切,就是毁了生命中所有最重要的东西也在所不惜。他们的家庭因为要背负巨额债务而陷入痛苦的深渊,导致家庭悲剧和暴戾事件。
新加坡最近就有一个原本快乐的家庭,因为丈夫嗜赌而酿成悲剧。这对夫妇因丈夫欠下巨额赌债而争吵,最后导致家庭暴戾行为,作丈夫的在太太上班地点杀死自己的太太。这事件是我们及时的警告。

大规模的赌博也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并损坏勤奋、节制及诚实等的价值观。最近有一名公司的经理就因盗用公司大笔公款满足自己的赌瘾而被判入狱。这事件也警告我们赌博的危险。

若有更多的人作出同样的行为,你能想象这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怎样的祸害吗?财富与教育不能根除赌博的行为。也许赌额越大,捆绑就越大,而赌徒的行为也变得更加不可理喻。因此只允许有钱人赌博的管制不可能有效防止悲剧的发生。

赌场经营者对我国虎视眈眈

一个赌博的社会不可能维持长久或短暂的繁荣。广泛的赌博活动会导致各种社会弊病与邪恶。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因着正确的判断力,我们成功把赌场 拒于门外。但是赌场经营者一直对新加坡虎视眈眈,我们盼望为了我国长远的利益,我们能够继续珍惜并持守一向作为我们社会基础的良好原则。

或许有人会认为设立赌场并不会带给我们的社会太大的伤害,或是我们可以利用其他方法保护我国大部分国民免受这些有害的影响。但是允许在我国经营赌场 会带给新加坡人及其他人怎样的信息呢?在人的眼中,我国政府仍然扮演着监护的角色,政府所允许或不允许的事都会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政策所传递的价值 观都会被社会群体仿效。这是我国政府所背负的独特责任。

再说,很多赌场经营都掺杂一些犯罪因素。设立在新加坡的赌场也难免发生这种现象,而且会给我们这个社会组织严密、人口密度高的岛国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弊病。

由此可见赌博不但是一种属灵病症,也是一种社会弊病。赌场的设立将会鼓励更多的赌博行为,因此不可允许它在我们这个小岛国落地生根。

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根除具有破坏性、不理智的赌博行为,但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须要尽所能把它减至最低程度。我们绝不能让赌场在我国落地生根,危害我国社会的安宁与未来,因为这两者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绝对输不起!



赌场?不 Casi-NO!

陈伟彬

自今年初国会为试探民意,放出风声政府拟在南部岛屿圣淘沙开设赌场以吸引旅客和振兴经济后,人民纷纷发出回应,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不但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钣后市民的话题,报端与舆论界也一时热闹起来,长篇大论络绎不绝,中英大小报或以特写或以社论加以评论。

认为可设或应设赌场者所提出的主要理由是,今天各国的经济竞争非常剧烈,且时局已变,必须要有新的眼光去对付;你能进行别人所没想到的事业,别人隔 夜也会有样学样的出来和你竞争。就如联合早报4月10日的社论所说:"新加坡能做到的周边国家与地区一样能做。电子工业和智慧岛,别人也会建;保健旅游和 海底世界,别人也在迎头赶上。眼下甚至廉价航空也人人抢着做,樟宜机场和新加坡航空公司都将须经过一番调整,才能让我国继续保持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今 环绕我们的邻近国家如马来西亚、淡岛、澳门、澳洲等都己开设赌场,门庭若市,为何新加坡不也迎头赶上去分一片羹 。

其次,依非正式统计,新加坡人每年约花$1.7亿在外国的赌场里,若本国开设赌场 ,不但能堵住这大笔的肥水不流到别人的田里,且可吸引许多外国赌徒前来我国 "投资" 。第三,我国的资源不多,开设其他行业较难;开设赌场,不但所需资金小,不必费太多心思,又是一本万利,经济效益特高。另外赌场是提供人民一种娱乐,有何 不可?若怕自己国人也进场烂赌,大可拟订严规,限制国人进场;况且国人也应自律,没有本钱输的就不该进去赌。最重要的是从赌场所徵得的税收,可大大的增加 国库的收入,又能增加就业的机会。

可是事情并不是单方面的那么美,开设赌场不但会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的问题,也将给个人和家庭造成长远的伤害。轻者将赌到废寝忘食、伤神损体;重的将 导致倾 家荡产,婚姻破裂、事业全废、报穷告尽,甚至挪用公款、丢官坐牢等。随之而来的将是欺诈案 、拐骗案、盗窃案、抢劫案等的增加。就如过去两年所发生牢牢重大的案件,品学兼优的"赌圣"谢德龙骗了4家外国银行1亿1700万元而被判坐牢42年、外 币兑换商蓝成锋把千多位客工委托他汇回家乡的款项880万元赌掉坐牢22年、汇丰银行前客户服务员钟士伟 因下注万字票和多多博彩而欺骗银行1260万元落得坐牢12年、柯尼卡公司前总经理丁贵明因炒股票和赌博骗取公司200万元最后坐牢5年等。而且伤风败俗 的弊端如毒品贩卖及色情行业也将紧接到来。我国蜚誉世界的良好治安,会否就此毁於一旦。整的来说,传统道德观念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开设赌场,能否把邻近国家或地区的顾客抢过来之利还未见到,却先看到给国人增加方便之弊。至於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的说法,有一位先生举了一个很好的 例子说 :难道说反正孩子在外面也是会接触到色情光碟,我们就该在家里大看特看吗?说可拟订严格管制国人进场之举,我们都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一位朋友到欧洲 摩络哥旅游,参观世界闻名的大赌场时,依导游的指示,他的手挽就借给一位13岁的小姐勾着大大方方的走进赌场(本来16岁以下是不可进入)。

开设赌场的利与弊,大家都了如指掌,弊多於利;所带来的社会弊端,远超过经济利益。提摩太前书6:10说:贪财是万恶之根。赌博的为害,於个人家庭 社会,影响至大且巨。约三年前,我国部长们曾声言新加坡绝不以开设赌场吸引游客。今余音未了,却积极的在考虑开设了。过去几年,世界经济凤暴一再袭击各 国,尤其邻近国家,都蒙受了极大冲击,困境重重,唯独我国得上帝独厚,在英明政府领导下,难关一一渡过 。今虽重遇竞争困境,应还不至于"饥不择食"。开设赌场固然可有丰厚的税收,美国却把这种税收称为罪恶税(sin tax),我们是否要依赖这种罪恶税来扶植我们的经济呢?我国虽为弹丸小国,毫无天然资源,甚难与他人竞争;唯我们有的是"人",只要我们持守正义,遵行 上帝教导 ,则上帝必会再度引导我们冲出困境,渡过难关的。开设赌场与否本身就是一场大赌博;相信高瞻远瞩的政府,英明聪慧的决策诸翁,必不会过于急功好利,必会深 思熟虑后才作最后决定的。传道书5:10说: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

依近日报载,我 国政府将在6至9个月内决定是否在我国境内开设赌场,求神引领作决策的英明诸翁,会深谋远虑,作谨慎决定。赌场的英文字是casino,字母中间夹有一个 sin(罪恶)字,清楚提醒我们赌场是"罪恶"的地方,我们是否应该回避它,或是要跳进这深坑去?英文字的字末也清楚告诉我们,对开设睹场最后应坚绝地 说:!casi- NO